2006年11月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剪不断的文化情结
本报记者 汪嘉林 通讯员 张海滨

  捡拾“沧海遗珠”,编书以传后人。在东阳市画水镇,一群年龄身份各异的民间人士聚集在一起,自觉地成了家乡古建筑文化的守护者。

  文保会开出著书念头
  为了编撰这本《画水古建筑》,在蒋贵荣的牵头下,20多个退休教师、干部及当地农民组成了临时编委会,起早贪黑地到各个村去了解古建筑的情况,回来之后又开始紧张地整理、分类、编写。蒋贵荣介绍,该书中收集了120多处古建筑和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文字、图片资料,同时,为方便村民学习,提高文保知识,书中还摘录了一些国务院、省、市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法规。
  今年3月份,蒋贵荣参加了东阳市政协文史委资料委员会主持召开的文物保护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达成了共识——要搜集整理本地区有关的古建筑以及石刻、遗址、古墓群等方面的资料,以汇编成书。这原本是件好事儿,但老蒋却发现,画水镇被列入调查的文物保护单位(点)才30处。“怎么才30处,就我们家房前屋后就有很多房龄在百年以上的老宅,这也应该算得上是文物吧。”
  蒋贵荣马上想到了在会议召开前险些被拆掉的老宅双奎堂。他告诉记者,双奎堂大概已有100多年历史了,由于是木结构房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早已是摇摇欲坠。
  住在里面的村民越来越担心安全问题,想把它拆了重建。这原本也没什么错,可这老房子一旦拆除就永远失去了。蒋贵荣一边说服那户人家,一边又赶紧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东阳市文保部门。不久,双奎堂被保住了。
  “在我们画水镇,类似双奎堂的老宅有很多间,双奎堂虽然被保住了,但很难保证其他老宅不会被毁。”蒋贵荣觉得,很有必要出一本书来宣传画水镇的文化精髓。
  “出了书,一来可以系统地整理一下画水镇目前的古建筑状况,二来也可以让村民学习文保知识,从而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蒋贵荣说。
  于是,蒋贵荣把这一想法向镇里进行了汇报,没想到立刻得到了大伙儿的支持。

  走访出画水镇厚家底
  在素有“歌山画水”之称的东阳市,画水镇一带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容小觑。蒋贵荣告诉记者,至今还未有人能完整统计出该镇星罗棋布的古建筑以及石刻、遗址、古墓群等古迹。画水镇许多村庄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不少尚存的古建筑“身世”不明。
  参与编撰此书的民间热心人士,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熟悉自己生活的乡村,他们中有的甚至从自家家谱中追寻古宅的源头。
  在众多的村庄中,已列入文保对象数量最多的当数画溪村,共有15处。画溪的古建筑瑰丽宏大,形式多样,历史悠久,让慕名而来的采风者赞不绝口,而不少古建筑谜一般的“身世”,更吸引着人们去破解。蒋贵荣告诉记者,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他们发现画水镇有各级文保单位(点)44处,整理出待批的古建筑等82处。其中不少古建筑处于濒危状态。比如,林村金氏宗祠内的一座古戏台,造型优美,为东阳罕见,一直以来不为人所知。而现在已经破败,如不尽快保护,这精美绝伦的戏台将就此湮没。

  新书编撰引发文保热
  蒋贵荣告诉记者,在画水有很多民间人士一直热衷于文保工作,他们一直对古建筑进行研究并进行保护,而这次编撰《画水古建筑》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文保热潮。
  今年40多岁的许春华是黄田畈村的普通村民,同时也是镇里的业余文保员。听说要编撰《画水古建筑》之后,他高兴得不得了,不仅积极参加了走访调查工作,还为此整理出了万余字的详细材料。
  “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与其说是兴趣还不如说是责任。”许春华告诉记者,自从10多年前村里出现了文物贩子后,他就意识到这些老宅子亟需保护。为了掌握专业知识,许春华不但购买了大量书籍,还专门前往广东拜师学艺,学习古建筑的修缮技术。
  与此同时,随着新书编撰工作热火朝天的展开,各个村也都开展了对古宅的修缮工作。高平村的蒋氏宗祠早些年已毁于大火,村民筹资50万元重建了一座,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前些日子,东阳市级文物保护点黄田畈村蒋氏宗祠也开始修建;而华阳3座古建筑也将在近期开工修缮。
   “编撰新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保护文物的过程。”东阳市文管委主任陈荣军对画水镇编撰《画水古建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觉得,古建筑作为历史遗留的痕迹,展现了每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体现了主人的聪明才智和社会地位以及艺术追求。而参与编撰的人员几个月来的走访、调查、整理的过程也是宣传文保知识的过程,他们的劳动是为子孙后代们办了一件大实事。